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灵活就业应运而生,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就业形式。它依托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就业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口已达2亿,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3%。
新型灵活就业的兴起,与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朝九晚五工作模式,而是追求更高的工作自主权和灵活性。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和发展,为新型灵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承接任务,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从需求端来看,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至2024年,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从8.4%增至15.2%,增长态势显著。这一趋势在2023年至2024年间更加突出,招聘职位数占比跃升3个百分点。
新一线城市成为新型灵活就业需求的主力军。其招聘职位数占比在各类就业形式中均居首位,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占比高达41.7%。这与新一线城市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生活节奏快等特点密切相关。网约车、配送等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同时也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从供给端来看,新型灵活就业的求职者规模占比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至2024年,投递人数占比从35.5%降至30.6%后,又回升至36.4%。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新型灵活就业。
报告将新型灵活就业划分为基于云端和基于位置两大类,为深入理解这一就业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如网约车、外卖配送等,通常要求劳动者在特定地理位置完成任务。这类职位的学历和经验门槛较低,但薪资水平相对较高。2024年,其招聘职位中86.7%不限学历,89.3%不限经验,而招聘薪酬在10001至15000元区间的占比高达44.9%。这为中低学历、缺乏工作经验的劳动者提供了更多机会,成为他们进入就业市场的重要途径。
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如在线设计、知识服务等,对劳动者的信息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其招聘职位中39.8%不限学历,但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1.7%。薪资水平相对集中在6001至8000元和10001至15000元区间。这类职位吸引了大量年轻、高学历的求职者,尤其是女性。2024年,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21至25岁占比45.2%,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6.2%,女性占比56.1%。
新型灵活就业的求职者群体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基于位置的职位吸引了更多男性、中年人和低学历求职者。他们倾向于选择网约车、配送等体力劳动密集型工作,这类工作门槛低、灵活性高,适合他们的就业需求和生活安排。相比之下,基于云端的职位则更受女性、年轻人和高学历求职者的喜爱。这些群体通常具备更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更高收入、更大发展空间和更灵活的工作方式。
但是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工作稳定性值得关注。他们拥有更丰富多样的工作经历,但工作经历的平均维持时长相对较短。2024年,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26.5%过去工作经历的平均维持时长不足12个月。该群体工作流动性较大,可能与新型灵活就业的特点有关,如工作时间灵活、准入门槛低等。
新型灵活就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其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由于新型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较为灵活,劳动者在工资、工时、社保等方面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新型灵活就业的岗位多为短期、临时性工作,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信息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不断提高,部分劳动者可能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但是新型灵活就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收入来源,特别是为中低学历、缺乏工作经验的群体提供了进入就业市场的机会。新型灵活就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型灵活就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