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谈】
◎张梦然
清明时节,总让人想起那些在时光深处凝固的身影。这一年,一些科学家离我们远去,他们实验台和办公桌上的台历,时间停驻。矿床地质学家常印佛、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奠基人”施仲衡、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我们痛别这些名字,也会永远铭记那份远离喧嚣的坚守。
常印佛有张数十年地质锤镌刻的“探宝图”。无论是崇山深谷还是风雨阻路,他从未放弃坚守野外勘探第一线,以双脚丈量大地。当他勘定深埋地脉的铜矿脉络,广袤国土下蕴藏的宝藏地图终被解读。
王永志有本跨越世纪绘成的“航天志”。从最初苦战硬仗的导弹研制,到后来开创历史的载人航天,他始终坚守信念,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当太空留下我们的足迹时,中国航天精神在苍穹刻下了东方大国的坐标。
黄旭华有着三十载春秋凝炼的深海“脊梁”。自投身核潜艇事业起,他长年坚守在深海科研的无声战场。对家人的思念积压到极限时,黄旭华眼噙泪水说“我忍住,我忍住啊”。当核潜艇划破墨色深海时,无声耕耘者迸发出划时代强音。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科学研究的背后,沉淀着无数“赫赫而无名”的坚守。在田间地头,他们用恒心雕琢每一粒种子的梦想;在大山深处,他们拿执着打造望向宇宙的巨眼;在加速器前,他们以耐心等待转瞬即逝的光芒……正是这样的坚守,勾勒出中国科研人的精神等高线,托举起中国科技的灿烂与辉煌。
新时代的浪潮拍打着创新的礁石。我们为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而自豪,为祖国在科学高峰上树立的新里程碑而骄傲。而这一切的背后,何尝不承载着那些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同样的坚守?
这份坚守,需要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时代经纬的清醒,需要甘坐冷板凳时依然保持探索热忱的定力,更需要在前辈栽种的树下开垦未知疆域的勇气。
在科研漫漫征途的寂静长夜里,在没有聚光灯照见的艰辛岁月里,这种近乎执拗的坚守,用深耕不辍回应着时代命题,于无声处铸就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丰碑。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清明的碑林寄托着我们的追思与景仰,那些被时光浸透的墨迹似已苏醒——科研大楼的灯光在春夜摇曳,写满数据的纸页在簌簌翻动,人工智能的代码在微微闪烁。而中国科研人的坚守早已在代代相传的灯火里,生长成新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