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洗牌后,头部品牌通过结构性策略维持低价吸引力,而中小品牌需通过专业化、精品化或区域化生存,
中国咖啡市场的城市增长呈现“高线密度饱和、下沉快速扩张、场景多点开花”的特征。如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高线城市,门店增量与密度双高。
三线及以下城市快速崛起,尤其是县域市场,星巴克、瑞幸等头部品牌加速下沉,2024年星巴克已覆盖1000个县级市场。
特殊场景驱动增长的区域,比如高校密集的城市(武汉、南京等)成为咖啡品牌争夺的“增量战场”;再如景区与文旅城市,结合旅游场景的咖啡消费成为新增长点。
2025年,随着咖啡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品牌下沉,像安吉、延吉、贵阳这样的小众咖啡城市将会越来越多。
如普洱、泉州,因其独特的文旅资源和年轻人聚集的特点,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爆火的咖啡城市。同时,柳州、洛阳等城市也具备巨大的咖啡消费潜力,值得关注。
根据现有数据及行业趋势分析,未来3年(2025-2027年)中国人均咖啡杯数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可能逐步放缓。
2023年中国人均年饮用咖啡杯数为16.74杯,仅为日本的约1/12(日本约200杯),市场潜力巨大。
综合市场规模增速、消费习惯转变及国际经验,2025-2027年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预计为:2025年20~24杯;2026年24~28杯;2027年28~32杯。
这一水平将接近日本2000年代初期的消费阶段(约30杯),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长期增长空间显著。未来增长的关键在于产品创新(如健康化、场景化)、供应链效率提升及下沉市场渗透。
功能性茶饮: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已从“低糖低脂”转向功能化(如助眠、护眼、控糖),未来可关注益生菌茶饮、草本养生茶(如菊花决明子茶)、女性生理期定制茶等。
茶咖融合:咖啡品牌(如星巴克)加速下沉,茶饮品牌(如古茗、沪上阿姨)反向布局咖啡,双方争夺“咖啡+茶饮”复合店型市场。
地域特色茶:奈雪“寻香中国茶”系列挖掘内蒙古黄糯小米、云南米布等地域食材,霸王茶姬“乾隆一号”咸奶茶融合西北饮食文化,均获得市场认可。
可结合地方茶种(如潮汕单丛茶、福建白茶)或非遗工艺(如窨制花茶),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产品线,进行文化赋能下的差异化突围。
智能化茶饮:全自动调配设备、AI口味推荐系统、无人门店等将重塑消费体验,尤其适合高标准化品类(如经典奶茶)。
文化叙事与数字化融合:将地域文化、环保理念融入品牌基因,利用技术手段(AI)提升互动与信任。
最终,成功的品牌将是那些能将一杯饮品转化为一种生活主张,并在产品、体验、价值观上实现统一的企业。
但对消费群体偏好、品类趋势的深度剖析、对未来技术应用的大胆设想等,都对行业人具有一定的启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