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旭 丁明磊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对锂、钴、镍等有色金属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这些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较高,未来产业链供应保障存在较大风险。从全球范围来看,锂、钴、镍资源有限且开采难度大,面临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相关关键有色金属回收,不仅能有效缓解资源短缺问题,还能推动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对锂、钴、镍矿产需求量激增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773.6万辆,同比增长36.2%。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锂、钴、镍等有色金属需求激增,但我国现有的资源储备不足,对外依赖度高。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锂矿、镍矿、钴矿储量分别为810万吨、398万吨、13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6.3%、4.4%、2.0%;2020年当年,三类金属原料对外依赖度分别达到70%、85%和97%左右。此外,现有资源开采经济可行性相对较差。例如,国内盐湖锂集中在青藏高原等区域,开采条件恶劣;红土镍矿品位低、开采成本比较高。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需锂资源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和南美三国(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维亚),镍资源依赖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钴资源高度依赖刚果(金)。三类资源在供需短期失衡、中间商投机炒作影响下,价格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但对锂、钴、镍的定价权缺失,下游产业成本被动增加,企业利润受到侵蚀。
事实上,在全球能源系统从燃料密集型向材料密集型转变背景下,在3C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技术领域,锂离子电池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带动锂、镍、钴三类作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矿产需求大幅增加。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锂、镍、钴的需求量将分别增长43倍、41倍和21倍。基于我国产业发展情况预测,到2025年,我国对三类金属的需求量分别达到130万吨、200万吨和15万吨,年均需求量增速分别达34%、7%和9%。
当前关键有色金属回收面临挑战
我国鼓励和支持锂、钴、镍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将其视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出台了配套支持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废弃电池的回收处理作出明确规定,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为企业参与金属回收提供了强大动力。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了废旧电池的回收流程和责任主体。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锂、钴、镍等有色金属回收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回收体系,但关键矿产回收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回收技术有待提高。我国在锂、钴、镍等关键电池材料回收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回收材料的纯度、杂质、成本和环境污染仍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过程中均存在能源消耗量大、化学试剂使用成本高等问题,湿法冶金产生的废水和火法冶金产生的废气也需要开发更经济的回收方法。另一方面,直接回收电极材料用于新电池制造的技术尚不成熟,需进一步提高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电池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也增加了回收过程的复杂性,需要研发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回收技术。
二是缺乏统一的法规与标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行业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法律空白,这导致回收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各地在废旧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回收的具体政策上存在差异,在技术规范和回收流程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给跨区域回收和处理带来困难。
三是激励政策不足。当前的激励政策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购买阶段,对于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环节的政策支持仍显不足,且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废旧电池的回收成本往往高于新资源的开采成本,以锂金属回收为例,回收的技术复杂性提高了回收成本,每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成本约为8500元人民币,而从电芯中提取的再生材料售价仅为8100元,这意味着回收企业需要倒贴400元,激励政策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回收废旧电池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回收渠道不畅。我国锂钴镍回收点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回收网络覆盖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全国性电池追踪和回收信息平台,废旧电池的流向难以追踪,再加上消费者对于废旧电池的正确处置意识不强,导致大量废旧电池未能得到回收。
三方面发力提升有色金属回收水平
锂、钴、镍的回收涉及环保、工业、科技、财政等多个部门,需畅通机制,完善政策,多部门联动,提升回收水平。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第一,加强回收技术创新。应进一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稀有金属高效提取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重点突破高值化回收、清洁生产、降成本等关键技术。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鼓励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第二,完善回收体系。针对实际执行过程中回收网络不健全、行业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建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全国性的废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电池回收网络;加快制定并实施全国统一的回收标准和规范,确保回收过程的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建立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导,多方参与的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拓展回收服务网点的类型,保障稳定的废旧电池来源,降低单一回收主体的成本和风险,保证回收利用过程的完整性,推动建立回收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的回收责任。
第三,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力度。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互补性。积极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废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回收。积极推动实施回收企业向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进一步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赋予资源回收企业规范合法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享受增值税免征或减征政策。税务部门应为报废产品设置专门的商品编码,覆盖主要报废产品类别,如废钢铁、废塑料等,确保开票过程的便利性和统一性。同时加强对资源回收企业的监管,要求其建立完善的收购台账,确保回收业务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