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汉斌)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首都师范大学、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揭示了现代昆虫植食模式早在约1.65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就已形成,比被子植物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早了约6000万年。2月19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古老且最复杂的生态关系之一。昆虫植食行为作为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其演化历程不仅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变迁,还对当今的生态平衡和农林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现代昆虫植食模式的形成与1.25亿年至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的多样化密切相关。然而,最新研究发现,这一模式的起源远比此前认为的更久远。
研究团队基于功能性取食组-损伤类型(FFGs-DTs)系统,分析了3.05亿年前至今的全球134个植物群落(包括化石和现生)的昆虫植食多样性。通过周转率、嵌套性和相似度的β多样性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自石炭纪以来昆虫植食模式多样性呈波动上升趋势。到中侏罗世,昆虫植食模式已出现11种功能性取食组和78种损伤类型,显著高于古生代,接近新生代水平。
研究还发现,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和现代植物群落的损伤类型呈现高度集中趋势,表现为稳定的低周转率和高嵌套性分布。这表明昆虫植食模式的现代化拐点发生在侏罗纪,其多样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嵌套性,而非周转率。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肖丽芳表示,该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昆虫植食模式并非形成于白垩纪被子植物辐射初期,而是在以裸子植物为主导的侏罗纪中期就已经形成。这一发现将现代昆虫植食模式的起源时间提前了约6000万年。
据介绍,该研究是基于全球数据开展的昆虫植食演化的尝试性研究,研究成果有利于理解过去昆虫-植物的互作关系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更好评估当前昆虫生物多样性和未来栖息地的稳定性,为农林业经济中重要害虫控制和资源昆虫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论文信息:
10.1073/pnas.2412036122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