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华罗庚被称作旷世奇才,虽然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却凭借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作出了超人的成就和杰出贡献。他的勤奋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堪称后世楷模。
1931年华罗庚进入清华园的时候,只是初中毕业生。但他立下宏愿,“以过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华罗庚以数论为研究方向,1935年便进入了当时堆垒数论研究的主流队伍。他勇于攀登、不断创新,创造了自己人生乃至中国数学的奇迹。
华罗庚说,青少年时期是他的“困难时期”。他完成了九年正规教育后,就在父亲的小店帮工,后到一所初中从事文书工作。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1929年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论文,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不久他因伤寒和关节炎导致腿疾,卧床期间仍坚持学习和研究。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慧眼识英才,把他请到清华大学,做数学系办公室的助理员。华罗庚幽默地自称“半时助理”,因为一般只有大学毕业才能当助教、高中毕业当助理,而他初中毕业,所以是“半时助理”。
华罗庚没有听从熊庆来的劝告按部就班地参加大学考试,而是一头扎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天畅游在数学文献的浩瀚海洋里,广为涉猎,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他甚至感到如果不奋力追赶,哪怕勉强待下去,也会沉沦。他夜以继日地学习,甚至学会了熄灯之后“看书”的本领——灯下看一眼题目,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眼沉思题目如何做并得出答案,第二天再对照书本。
只用了一年半时间,他便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英文论文。清华大学的教授召开特别会议,一致通过决议,破格让华罗庚给大学生授课。1933年,这些教授又在讨论另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青年提升为助教。最后,支持提拔的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总结:“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
1936年夏,华罗庚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在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教授的推荐下,应数学家哈代邀请访问英国剑桥大学。哈代读过华罗庚的论文,对他非常欣赏,留下便条告诉他:“如果你愿意,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华罗庚则回答说:“我只有两年的研究时间,自然要多写些有价值的文章,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缛节,太浪费时间了。” 哈代大感意外:“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是第一人。”果然,他在剑桥大学的两年期间发表了18篇论文,在解析数论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他从未登记报考学位,学历一栏上仍然是“初中”。
1938年华罗庚回到战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此时国内科学界和教育界对华罗庚的水平已经没有任何争议了,直接聘请为教授。作为“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是激励青年学子们前进的榜样,但华罗庚始终认为,自己身上没有任何所谓天才的特征,“所谓天才都是依靠学习”。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