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绿氢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但下游商业化发展的堵点依然存在。一位氢能产业投资者对记者表示:“绿氢产业链的商业闭环尚未完全打通,尤其是在下游应用场景中,不同场景的成本接受能力和商业模式差异较大。”
“预计到2026年、2027年,我国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会有显著进展。”一位业内人士说。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氢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其产业链发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全国碳市场扩容工作正式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绿氢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绿氢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业内人士认为,需政策激励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同推动绿氢产业冲破商业化发展瓶颈。
新产品亮相展会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众多企业展示了在绿氢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中车株洲所发布了新一代4000标方碱性电解槽,具备安全、高效、宽波动、长寿命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新能源制氢项目。此外,借助搭载智能算法的软件,中车株洲所参与的项目可以在规划和决策阶段形成综合效益最优的风光储氢配比。
天合元氢推出了天擎系列第二代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通过材料优化和智能监测,尝试解决风光波动导致电力设备频繁启停引发的运行问题。正泰新能源展示了“风光氢储充+燃气三联供微电网”项目案例,为有效消纳新能源发电提供了解决方案。
海德利森的液驱增压压缩机组模型亮相,相关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加氢站建设、氢能检测及储运等环节。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枣泉加氢站类比重卡换电模式为重卡换氢,提升了重卡加氢的效率和安全性。
碳中和技术公司碳能科技展示了自主研发的碱性电解水制氢“三维”复合隔膜和高效电极,助力绿氢生产降本增效。在长时储能方面,碳能科技开发了基于非氟离子交换膜的大容量高电密的新型储能电池。同时,其研发的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能够在夜间利用低价谷电充电,白天高峰时段放电,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可满足国内工商业场景的长时、安全储能需求。
绿氢的下游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交通领域,绿氢在电力、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全国碳市场扩容有助于增加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吸引更多行业企业参与,改进技术、出售碳配额。而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绿色甲醇、可持续航煤等化学品,为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提供了可能性。”碳能科技董事长康鹏告诉记者。此外,绿氢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还为新能源的消纳和电网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电解槽设备创新提质
电解槽是绿氢制取的核心设备,相关技术发展直接影响绿氢产业链的成熟度。过去几年,电解槽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一位能源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2021年,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随后国内电解槽行业的绿氢产能迅速扩张。“到2023年底,国内至少有100家企业参与电解槽装备的生产,企业规模扩大,技术路线增多,同时初创企业也有所增加。”上述从业者说。
在此次展会上,各家企业带来了最新的电解槽产品。例如,双良氢能的新一代碱性水电解槽,该设备的最大产氢能力达到5000标方每小时;亿纬氢能首次公开展示了新一代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AEM);氢辉能源的二代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和100千瓦AEM首次亮相;中纯氢能展示了新型电解槽保温设计,利用导热油实现热量存储,减少冷启动时间,提高热能利用效率。
康鹏介绍,目前国内电解槽技术路线以ALK(碱性电解槽)为主,而国外则以PEM为主。凭借高效性和快速响应能力,PEM适用于风光波动条件下的制氢场景,但其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大规模应用。“国内ALK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健全、成本较低,但在电流密度、响应时间等关键技术指标上仍有提升空间。”康鹏说,全球电解槽技术路线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AEM作为新兴技术,结合了ALK和PEM的优点,避免了贵金属的使用,有望获得更大市场应用空间。
未来,绿氢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康鹏表示:“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技术不断突破,电解槽的成本和能耗有望进一步降低,这是绿氢产业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基础。”
提升国内电解槽企业的竞争力,还需解决行业标准缺失、绿电上网价格过高的问题。“电解槽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需要加快制定统一标准,建立第三方性能评定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电网侧的绿电供应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例如通过为大规模绿氢生产提供优惠电价等形式,提升绿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打开下游市场。”康鹏说。
政策、产业协同推动商业化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我国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绿氢产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首次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管理体系。2022年我国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环境处处长张贤预计,到2030年和2060年,中国绿氢在氢能产业中占比将分别达到8%-15%和75%-90%。
尽管绿氢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但下游商业化发展的堵点依然存在。一位氢能产业投资者对记者表示:“绿氢产业链的商业闭环尚未完全打通,尤其是在下游应用场景中,不同场景的成本接受能力和商业模式差异较大。”例如,在交通领域,相比燃油车使用的燃油、新能源车使用的电力,绿氢的使用成本仍然过高。“氢能源车的推广、加氢站的建设、输氢管道的铺设等下游市场建设需要时间和政策引导。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推出鼓励性政策、头部企业投入资金,共同打通产业链下游环节堵点。”这位投资者说。
此外,康鹏认为,为促进绿氢产业长期健康发展,还可通过建设有影响力的绿氢制品绿色认证体系,提高绿氢产品的市场价值,帮助绿氢产业形成商业闭环。
(责任编辑:关婧)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