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板凳课堂”入农家

内容摘要    ◎本报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卫 洁    近日,青海省万名干部下乡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以“一宣三促”,即宣讲政策、促产业、促就业、促稳定为主题。连日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驻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关巴村的第一书记马承明,采取

    ◎本报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卫 洁

    近日,青海省万名干部下乡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以“一宣三促”,即宣讲政策、促产业、促就业、促稳定为主题。连日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驻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关巴村的第一书记马承明,采取“板凳课堂”的形式,进村社、入农家、到田间地头,使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人心。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马承明走进关巴村。这里地处高原,气候寒冷,但村民们的心被马承明的宣讲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温暖着。

    在村委会院内,马承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宣讲文件精神。他还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将政策宣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特别是针对家庭养殖这一村民关心的重点问题答疑解惑。

    “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村里将协助申报家庭养殖到户项目;对于脱贫户家庭养殖出栏的情况,还将协助其申报畜牧养殖出栏奖补。”马承明详细讲解了家庭养殖扶持措施。这一消息让村民们备受鼓舞,纷纷围上前咨询具体细节。

    “我家养了10只羊,今年能出栏8只,能申请奖补吗?”“我家想扩大养殖规模,担心技术跟不上,村里能帮忙吗?”面对村民们的提问,马承明一一耐心解答,并现场登记了村民的需求。

    “家庭养殖是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村里将持续关注农户的养殖情况,定期开展上门服务,帮助大家解决技术难题,争取政策支持。”马承明说。

    大家一边听着马承明的“鼓劲话”,一边频频点头。惠农政策的宣讲暂告一段落,大家显然没听够,当马承明准备离开时,村民们又将他围住,问个不停。防辍保学、医疗保障、产业发展……每个问题都透露着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宣讲结束后,马承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带着兽医站的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实地察看养殖情况,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

    村民马志袁家里养了16只羊,但由于缺乏科学养殖技术,羊群经常生病,收益一直不理想。马承明和兽医站工作人员仔细察看了马志袁家的羊圈,发现羊圈通风条件较差,容易引发疾病。兽医站工作人员当即提出改造建议,并承诺今后会定期上门提供技术指导。

    “马书记讲得明白、干得实在,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马志袁说。

    除了提供技术指导,马承明还积极帮助村民争取政策支持。村民马得华家里养了10只羊,今年出栏3只。在马承明的帮助下,他成功申报了畜牧养殖出栏奖补。

    “宣讲不仅要讲政策,更要办实事。只有真正解决村民的困难,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马承明说。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