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中的大门道

内容摘要【记者手记】    ◎张盖伦    早在今年3月份,桂馨科学课项目的两位专家章鼎儿和刘晋斌就特意从杭州来到北京,为入围第二届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课程“磨课”。    章鼎儿已80多岁,刘晋斌也已年过花甲,但他们为了年轻科学老师的课程,甘愿在全

【记者手记】

    ◎张盖伦

    早在今年3月份,桂馨科学课项目的两位专家章鼎儿和刘晋斌就特意从杭州来到北京,为入围第二届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课程“磨课”。

    章鼎儿已80多岁,刘晋斌也已年过花甲,但他们为了年轻科学老师的课程,甘愿在全国各地奔波。

    “磨课”,也就是指出教师课程中有待商榷的部分,大家共同探讨能够如何改进。

    其中一堂课,是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科学老师的“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材上鼓励研究蚕宝宝的卵,但蚕卵太小了,很难观察。老师想了一个办法——先观察鸡蛋,也就是鸡的卵。鸡卵从外到里有卵壳、卵壳膜……蚕卵会不会也有类似的结构呢?这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同动物卵的结构是一样的吗?于是,还要研究其他动物的卵。老师又找了好些其他动物卵的视频,让学生认知其中的相同与不同。

    这堂课很有想法。章鼎儿说,科学课本身就要求孩子养蚕,那么孩子天然会对蚕卵感兴趣,但是观察蚕卵,会遇到困难。他最欣赏的就是,当遇到困难时,老师鼓励孩子们想办法,用观察鸡卵来“曲线救国”。“这就从原有框架里跨出了有价值的一步。”章鼎儿表示。

    之后,专家和学校教研组的老师们讨论起了课程板书。在我看来,那是逻辑非常清晰的板书,能让孩子认知卵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但他们有更多考量。

    “这种板书当然有好处,可以帮助孩子整理归纳,降低思维难度,但缺点是会限制孩子的思维。”“说对了就写一条板书上去,我们老师经常这么做。但这样一来,孩子可能就去猜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反而未必真正经历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认知过程。”两位专家说。

    “我也常常在想,一节课的目的是什么。是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全部提炼出来告诉学生;还是重在让他们感受,把提炼放在日后进行?”在场的年轻老师提出自己的困惑。

    他们七嘴八舌,我边记录边感叹:原来板书里的门道也这么深。

    章鼎儿鼓励参与“磨课”的所有老师都畅所欲言。“你不要觉得提出问题是批评,恰恰相反,提出问题是对一堂课最大的帮助。”他说,老师想上好课,就一定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一轮轮迭代,课才能往前推进。

    是啊,小小一堂课有大门道,小小一堂课也能带给有心人许多思考。老专家和年轻科学老师的认真,都让我感动。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科学课也承担着教育改革的使命。大家付出如此多心血,无非就是为了把一堂堂课上好——理念如此朴素,价值又重逾千金。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